北大社会学博士冯军旗在中县(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挂职期间,他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细致地从内部深入记录了一个县级政权的人员组成、结构、晋升方式和相互关系。他收集了当地官员在年龄、学历方面的造假证据,披露该县改革开放以来的虚假政绩工程;搜罗了这个县1013名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的简历,寻找他们升迁路上的“奥秘”;又以深度访谈的方式,亲自采访了16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这才是真正的干货)最终,他完成了一篇以 “县城干部升迁”为主题的长达20万字的社会学博士论文—— 《中县干部》。
1、对于《中县干部》客观的评论
《中县干部》是北大博士生冯军旗的毕业论文,写于2010年6月,距离现在已经8年多。在这8年里,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国家领导人的换届,政府机构的改革,从严治党的施行,科技的进步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中国官场的政治生态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论文中所描述的官场中的种种丑恶,很多已经被扔进了历史的故纸堆里。
2、家族政治的衰落
不过,一个近年来趋于明显的情况是,政治家族在中县呈现衰落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计划生育政策,这是导致政治家族衰落的根本因素。中县第一大政治家族张家,家族庞大的一大原因就是子女众多。而现在干部群体中,严格执行的“一孩化”计划生育政策,对政治家族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就作者了解到的情况,除了个别人大副主任和政协副主席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外,其他领导都是一个子女。说明计生政策有一个从宽到紧的过程。
二是干部交流制度,这对于打破政治家族网络,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是干部群体就业观念的转变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1980年代,很多中县干部千方百计回家就业,不愿留在大城市,现在,他们的子女就业时,则是千方百计留在大城市。
还有就是现在公务员制度的完善以及逢进必考和纪律监察制度的完善,陋习是越来越少,纪律越来越严了。
这本书涉及的内容太多,我简单举几个例子。这些内容真的只是冰山一角。
1.干部子女从政之简单。紧跟某个政治家族,你就稳了。
2.中县政治家族的特点:世袭、等级分配、核心部门。
3.中县政治家族形成的主要因素。(如何学会组建政治家族,建立家族势力?)
4.政治家族在当地形成的地方利益和势力集团,你敢碰吗?
5.对于组织考核,能说实话吗?
6.中县干部为何如此重视子女教育?
7.没有关系,在中县混行不行? (不行。)
8.在中县,如何编织关系网?(喝酒、打牌和送礼)
9.在中县,有那些潜规则你必须知道?
10.在中县,不会喝酒行不行?
11.在中县,想往上爬,光找人从下面推行不行?要向想真正地了解中县,首先是探究它的政治人事解构。
中县的领导干部按照级别分为四级: 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呈四层金字塔状。只有进入副科级才算是领导干部。否则,你只是一个吏,而不是官。
中县共有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 1013 人,有意思的是,在中县,这1013干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之间都有家族关系。
1、政治家族。
紧跟当地的政治家族,你就稳了。
冯军旗从1013名干部名单中,梳理出了21个“政治大家族”,140个“小家族”。文中的“家族”,指的是血缘和姻缘的集合体。一个家族产生5个以上副科级干部为“大家族”,5个以下、2人以上的为“小家族”。
干部子女从政之简单、提拔之轻松,简直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
官二代?很多干部讲,从1978年以来,很多局长和县领导都可以通过写条子和打招呼进人,每个局长一年安排4、5个人是很容易的事情。近几年来流传的“官二代”现象,在这里亦有非常具体的体现。家族政治对基层权力的垄断,固化了原有的社会阶层,令普通家族出身者更难凭借才干获取政治前途。中县的一位主要领导对作者说:“如果我的妹妹在中县工作,那么不用我打招呼,她的工作和提拔,都会处处受到关照,这是几千年来的政治传统。”
2、中县政治家族有以下几个特点:世袭、等级分配、核心部门。
如何快速的理清当地的政治关系,了解了这些家族,就够了。
一是不少都是行业内或者系统内繁殖,具有一定的世袭性。比如张泰康曾任白阁乡党委书记,其女婿张保彬后来也任白阁乡党委书记;张得彬曾任组织部副部长,其内弟高玉溪也任组织部副部长,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二是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也就是俗称的“县领导”,其子女一般至少有一个副科级以上职务,不少还是正科级职务。
三是政治家族子弟具有向核心部门、关键部门聚集的趋向,比如县纪委、组织部、县委办等等。
四是政治家族的大小,往往和家族核心人物的权力和位置成正比——核心人物权力和位置越重要,家族内出的干部也就越多。同时,和后代数量也成正比,后代越多,家族内出的干部也越多。
3、中县政治家族形成的主要因素。(如何学会组建政治家族,建立家族势力?)
一是政治录用方面的优势,主要是教育和入伍。对于干部家庭子女来说,一般教育条件较好,考上大学的可能性较大,毕业即是干部,还能进入较好的单位工作。通过教育这个媒介实现家族繁殖,这是主要的形成途径。其次是入伍,如果考不上学,还可以参军,然后再从工人身份向干部身份转变,这也是重要的途径。
二是领导干部及其子女形成了一个熟人圈,互相比较了解,同时,很多领导干部为了子女的进步,会不断对县里的主要领导介绍子女的情况,希望能够得到照顾。很多老干部在和作者访谈时,很坦诚地谈到这些;作者在当地组织部长办公室内,曾几次遇到老干部为自己的子女进步说情。三是政治培养,在领导干部家庭中,父辈的刻意培养加上潜移默化的熏陶,都会使得他们在政治体系内更快成长。
4、作者在调查中发现,政治家族在当地形成了地方利益集团和势力集团。(对于这些地头蛇,你敢碰吗?)
中县一位主要领导经常感叹很多措施执行不下去,原因就是地方利益集团的阻挠和反弹,中县很多不正之风,比如炒地皮等,很多背后都是政治家族的势力。这种力量是很大的,这位领导说,很多时候投鼠忌器,极端的时候自己都可能翻船。
5、同时,政治家族的关系网和利益链,使得县乡政治成为人类最复杂的集合体,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想象。
对于考核,能说实话吗?作者在西城乡时,一位中层干部曾对他说:“干部考核为什么考不出真东西,因为县城太小,关系太复杂,说不定考核组的就是那个干部的亲戚,能说实话吗?”(访谈,2009)
6、干部为何如此重视子女教育?干部子女在大城市就业的途径就是高等教育。
中县干部都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受益者,知识改变命运,他们对此有最深的体会,所以在子女的教育上绝对是全力投入。县领导的子女在当地一般上的都是最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受教育初始阶段就已经拥有了最优的教育资源。不少都高考移民,往北京、上海、新疆、内蒙古和海南等等,而且一些家属甚至不上班,去陪读。
7、没有关系,在中县行不行?
作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关系”在中县干部的仕途中起着重要甚至是根本性的作用。除了上述所说的突出的政治家族现象,其他关系类型主要有:干亲、同乡、同学、战友等。而近年来干部选拔任用中民主推荐政策的实施,加重了关系在干部仕途中的作用,并导致了拉票网和关系运作的双环模型的形成。另一位中层干部说: “现在官场世道真是变了,我当时提拔都是在组织谈话时才知道,现在这种情况你看还可能吗?现在不运作一下,不找关系,是肯定不行的。”(访谈,2009)一位乡党委书记说:“不找人不可能,关键是能不能找到人,能不能起作用,谁不找人都不行。”在这种种关系中,除了血亲是自然的连接纽带,也是最强的连接纽带外,其它都是社会性的连接纽带(关系),都需要编织和维持。
8、在中县,编织关系网的主要方式有喝酒、打牌和送礼。
9、在中县,有些潜规则你必须知道。
“你总问人家是怎么升上来的,这怎么好讲呢?”办公桌的一端,县委书记林庆生皱着眉头提醒,“小冯,有些事情能说不能做,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说。”
10、在中县,不会喝酒行不行?
次日下到西城乡,接连两周时间,乡里领导班子的十几个成员轮番为新到任的副乡长接风,酒量只有一两的冯军旗吐了半个月。有人偷塞给他两盒“速效救心丸”和“丹参滴丸”,并解释说,这是“官场必备良药”。
11、在中县,想往上走,光找人从下面推不行,还需要上面有人拉。
最早吸引冯军旗的,是大水乡党委副书记李书平与竞争对手冯南疆竞选乡长失败的故事。根据李书平的讲述,她通过曾任政府办主任的公公做了县委书记的工作,但对手却将招呼打到了同省的鹤仙市政协主席那里。“我真是政治上不成熟,不知道潜规则的重要性,认为光从下面推就行了,没想到还需要上面有人拉你。”直肠子的李书平向冯军旗抱怨道。在中县,每个人都是一个漂浮不定的蒲公英。这本书可能没教会你权术,但是它会告诉你最真实的官场,告诉你如何避坑,从而改变命运。
这些内容真的只是这本书的冰山一角,想要真正了解官场生态,要么你有一个当官的亲友;要么你就老老实实的去看这本书。因为再没有第二个人去告诉你真实的官场。《侯卫东官场笔记》之类的书别再看了,那是小说,文学作品,别那么天真好不好?
(提醒:1这本书主要反应了八十年代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的县乡政治生态,与现在大有不同。2本文分享的一些内容例子许多都是个例或是片面之词,不能以偏概全。大家理性看待)
1、升到副处级是什么概念?
副处级是中县干部四层金字塔结构的第三层。提拔为副处级,不仅需要能力和政绩突出,领导艺术纯熟,还要有雄厚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以及关系人脉。提拔为副处级的领导,是中县政治精英中的精英,一般与省市领导都有条线相牵,需要在省市领导中拥有人脉和资源。而晋升为副处级,就跨入了县领导序列。
2、从中县近10年的实际来看,县委县政府领导不少是从乡镇党委书记产生,没有1名是从县直一把手产生,为什么?
90 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乡镇经济崛起,现在中县每个乡镇财政都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县直部门的财力根本无法与之相比,这是经济实力格局的大异位。同时现在采用的民主推荐制度,使得晋升需要消耗相当的经济资源,县直一把手根本拼不过乡镇党委书记,这是乡镇党委书记出县委县政府领导的经济因素。从政治因素来看,…..乡镇作为一级政府,是全面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直接面对群众,乡镇党委书记需要处理很多麻烦和棘手问题,这样就使得其视野开阔,方法多样,能力全面,这些,是只负责一个专门领域的县直一把手无法比的。也就是,县直部门往往是线上的工作,比较专门单一,其在全县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没有乡镇重要,其一把手的权力和资源,也比不上乡镇党委书记。同时,在中县政治生态的演变中,形成了这样的惯例,就是乡镇党委书记升迁县委县府领导无望,才回县城出任县直一把手,等于已经过了晋升锦标赛的筛选,其年龄也往往偏大,这样也就不大可能再从这个群体中产生县委县政府领导。
3、升到正处级是什么概念?
处级是中县干部四层金字塔的塔顶,成长为处级干部,不仅需要有高超的能力和素质,全面的工作阅历和经验,炉火纯青的领导艺术,还要有强大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关系人脉。中县现有干部 11000 多人,实职处级干部只有 4 人,可以想象其成长之路多艰多难。中县的处级职位分布是:县委书记(县委)、人大主任(人大)、县长(县政府)、政协主席(政协)。
4、中县官场流传的顺口溜有哪些?
县委挥手,政府动手,人大举手,政协拍手。这极其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党委决策,政府干事,人大表决,政协参政的基本分工格局。
5、中县出干部多的机构(关键机构)有哪些?
从全县的角度看,中县出产干部比较多的关键机构有:
党群口:县委办,组织部,纪委,政法委,宣传部,团县委。
政府口:政府办,林业局,教育局,卫生局,农业局。
政法口:公检法部门
乡镇:重点镇
6、有一般的关系,不送礼行不行?
当时商业上的形势明显不行了,我就想换换单位,老父亲当时也退了,想让我到公安局。当时的县委书记,和老父亲还有我的公公,关系都很好,就对我父亲说,去检察院吧,干嘛一定到公安局。但我父亲一直想让我到公安局。老父亲也比较正直,在县里威望也高,不可能送礼什么的,结果一直没有调成。老父亲提起这就伤心,后来一次心脏病都犯了。我也就一直等,这中间恰好现在这个局成立,后来县委书记就说,别等啦,去吧,将来是有发展前途的。我父亲当时也很无奈,就说去吧,这样就到现在的局了。(访谈,2009)
7、现在的单位不好,以后可能吃香吗?
30年巨大变化导致的单位变迁,发生了很多意味很深的故事。80年代中县一位分在公安局的军转干部曾破口大骂:我们要是有关系,还会分在这个破地方。但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公安局现在是非常好的单位了,估计他现在都在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关系。一位市国资委领导给我讲,他当时军队转业时曾想到市装饰公司去,因为没有关系,结果没有去成。去年一次他接访,上访的就是市装饰公司的下岗职工,一位下岗职工骂他拿着工资,不为人民服务。他当时也比较激动说:20年前,我要去你们单位,你们都不要我,现在倒好,好处难道都要让你们占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政策一变,原来的好单位就可能变成了没人愿意进的单位,待遇差的反而可能变得很吃香。这是形势和造化弄人,是一代人的命运无常。
8、在中县,教师从政有机会吗?
中县县乡干部比较鲜明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从政。
教师流动到党政机关一般通过调动来实现,而具体的调动过程在中国县乡的现实中可谓形态斑斓,方式多样,但很多都是通过“教而优则仕”或者写材料起家,其中很多都需要关系资源的运用。对于如何到党政机关,教了6年书的常务副县长赵炎厚说:我当时在初中教语文,平时写一些东西,有些在《北山日报》上发表了,在学校里也有一些小名气。当时乡里需要一个新闻通讯员,就把我抽去了,专门为乡里写通讯报道。后来乡里挑秘书,就挑到了我,先借调,后来才正式调过去。(赵炎厚访谈,2009)而当我问一个乡的武装部长当初是怎么调到乡里的,他直言不讳地说“靠关系呗”,他说从教育上往行政上调是很难的,因为教育系统一般不放人,必须接收单位要有人帮您说话,帮你运作,不然不可能调动。对于很多教师来说,调动到党政机关往往是其人生的重大转折,是其政治生涯的开始,在他们一生中都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
9、升到副科级是什么概念?
在中县,提拔为副科级对于一个干部的政治生命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只有被提拔为副科级,才算进入领导干部序列,才是政治意义上的“大小也是个领导”。同时也为以后的提拔奠定了起点和基础。而从档案管理上来看,提拔为副科级以后,干部档案就会从人劳局移到组织部,成为组织部管理的干部。而大量的股级以下的干部,其档案则在人劳局。
10、想升到副科级干部,需要哪些历练?
副科级干部需要走几步。他们一般从单位的一般职务做起,经过中层干部的历练,然后提拔为副科级干部。下面选择县直部门、乡镇和垂直管理部门干部案例各一,分析其成长轨迹。
案例一:财政局长陈庆林。河南省会计学校毕业后,分到中县财政局做办事员,然后科长、行财股长,再被提拔为财政局副局长,成为副科级干部。从1982年8月份参加工作,到1990年6月份提拔为副局长,共6年10个月。
案例二:团结乡党委书记宋高禾。北山农校毕业后,分到中县李庄镇做团委干事,然后为团委书记、政府秘书、宣传委员,再被提拔为副镇长,成为副科级干部。从1987年8月份参加工作,到1994年3月提拔为副镇长,共5年7个月。
案例三:中县地税局副局长张鑫。河南大学毕业后,到封县税务局做办事员,然后为科员、副科长、科长、副所长,再被提拔为税务所所长,成为副科级干部。从1992年7月参加工作,到2002年5月提拔为所长,共9年10个月。
11:为什么有一些乡镇领导在一个乡镇起家,然后异地提拔?
到另外一个乡做副科级领导干部,有利于干部工作的开展和权威的树立。我原来所在的西城乡一名乡长助理,是在本乡提拔为副科级干部的,结果很多乡机关同志不把他当领导看待。后来提拔的一名女副乡长吸取其教训,在提拔后向组织要求调到其他乡工作。
作者:枫丹白露 来源:知乎
转载请注明:阿里U盘 » [阿里云盘]北大博士生冯军旗的毕业论文《中县干部》